有些人的坏,都是被惯出来的。
有些人没有边界感,做事没分寸,也都是旁人惯出来的。
读完《资治通鉴》这段故事,你就会对这个观点,有一个更深的感触。
汉文帝时期,淮南王刘长(刘邦第七子),是汉文帝仅存的兄弟。
刘长这个人,有点儿不太守规矩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有一次,他跟着汉文帝围猎,还和汉文帝同乘一辆车,却不称呼汉文帝为"陛下",而是直接叫他"大哥"。
刘长身材壮硕,力气很大,史书中说他力能扛鼎。
有一天,刘长去拜访辟阳侯审食其,在宽大的袖子里藏着铁锥。
趁审食其不注意,刘长突然用铁锥袭击了审食其,一锥子将审食其砸死,接着命令随从魏敬砍下了审食其的脑袋。
刘长知道自己闯了大祸(这人也不是没脑子吧,就是故意的),立刻跑到皇宫,脱衣露背,亲自到汉文帝刘恒面前请罪。
刘恒也是拿这个兄弟没办法,最终赦免了刘长的莽撞行为。
居然还可以这样!
为什么要赦免刘长呢?
因为刘恒觉得刘长怀念母亲,为母亲的死耿耿于怀,是出于一片孝心,所以并没有把审食其的死太当回事。
当然了,审食其曾经是吕后的心腹,诛灭吕氏的时候没有弄死他,留着吧也膈应,还是死了好!
刘长做事如此不计后果,大家对他都有些畏惧。
包括薄太后、皇太子刘启以及朝廷重臣在内,大家对淮南王刘长都有些畏惧,觉得他不好惹。
经历了这件事后,刘长安然回到自己的封国,回去后变得更加肆无忌惮。
每次出门都用皇帝才能用的排场,很多制度也效仿朝廷,这让朝中不少人心生不满。
袁盎特意提醒了刘恒:如果诸侯过于骄纵,恐怕迟早会引发祸端。
然而,刘恒并没有理会袁盎的提醒。
刘恒为什么如此纵容淮南王刘长呢?
那是因为刘长是他唯一存活的兄弟,而刘长也觉得自己与刘恒关系最为亲近,因此变得更加骄傲蛮横,经常无视法度。
加上刘恒的一味包容,更助长了刘长的气焰。(读到这段的时候,我老觉得汉文帝有点郑庄公的感觉)
说起来,淮南王刘长之所以如此叛逆、骄纵,跟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。
当年,刘邦路过赵国,赵王张敖献上一位美人,得到了刘邦的宠幸,这位美人随后怀孕。
不久,贯高等人谋划行刺刘邦的事件爆发,这位美人也因牵连被关进了监狱。
美人的兄弟赵兼找到辟阳侯审食其,请他在吕后面前为美人说情。
然而,吕后因嫉妒赵美人,并没有出面相助。
最终,赵美人在狱中生下了刘长,心中愤愤不平,随即自尽。
狱卒将赵美人生子的消息上报,刘邦得知后感到懊悔,于是为儿子取名刘长,并让吕后抚养他,还将赵美人安葬在真定。后来,刘长被封为淮南王。
刘长自幼失去生母,由吕后抚养,跟吕后关系较为亲近,因此在孝惠帝刘盈和吕后执政时期,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。
刘长虽然受到了颇多照顾,但他心里却怨恨辟阳侯审食其,认为他没有尽力营救自己的母亲,导致母亲含恨而死。
等到刘恒继位后,淮南王刘长觉得没人能制约他,加上跟刘恒关系亲近,便更加肆无忌惮,甚至敢践踏律法,毫无缘由地杀死了审食其。
刘长为何会如此行事?为什么做事如此肆无忌惮没有分寸没有边界感?
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自身的性格和生长环境。
1,他的生长环境有问题。
刘长自幼跟随吕后长大,而吕后性格强势,大权在握,对刘长可能有些宠爱,这导致他性格骄横,不明是非。
加上吕后这样一个坏榜样,恐怕刘长从小就长歪了!
2,性格也有问题。
审食其曾为他母亲说情,但是,未能成功,刘长却因此怨恨审食其。
向弱者抽刀,欺软怕硬,帮他还帮出错了,典型的性格有问题,不分是非。
3,做事没分寸,没尺度。
自以为跟刘恒关系亲近,便不讲分寸,践踏法律,做人也没有边界感,自我意识强,觉得别人就该惯着他, 别人就欠他的。
幸亏他碰到的是刘恒这样的皇帝,不然早就被灭成灰成化肥了!
刘长后来甚至还想造刘恒的反,结果被发配,最终死在了路上。
可以说,刘长有他的取死之道,有这样的结局,可以说是他的生长环境和性格造成的。
刘恒作为皇帝,不便过于为难刘长,毕竟这是他仅存的兄弟。如果对刘长施加过重的惩罚,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。
加上刘恒对刘长也有些溺爱,这导致刘长做事越来越没有分寸。
等他到了自己的封国后,还模仿天子的做派,摆出天子的架子。
可以说,刘长的结局有他自取灭亡的原因。这就是所谓的"性格决定命运"吧!
刘长的悲剧,既有性格上的原因,也有成长环境的影响,但更多还是他自身的问题。
这就像一棵长歪了的树,怎么扶也扶不正了。性格决定命运,刘长的性格注定了他只能有这样悲剧的结局。
如果你身边的人,有这样的问题,没有边界感,自我为中心,不分是非,你最好离他远一点,准没错的!
有些人的恶和恶心,都是老好人惯出来的!
你觉得是这样吗?
观看更多《资治通鉴》解读内容,欢迎订阅我的专栏,为你解读《资治通鉴》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。(点账号头像,进入主页可见)
煮酒论英雄,读史通谋略。
关注我,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。
在线网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