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京说他们是“保卫祖国的精英”,要把国家的未来交到这些人手上。
话音刚落,一个叫阿列克谢·马尔楚科夫的士兵,在前线休假期间,新婚之夜,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。
这哥们被判了十二年半,在法庭上居然还嚷嚷着想重返前线。
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,更像是一个黑色幽默剧本的开场白。
战场和监狱,在今天的俄罗斯,似乎成了一道旋转门,进进出出,身份模糊。
你说,把国家交给这样的人,真的“不可怕”吗?
我听着后背直发凉。
这事儿得从2022年年中说起,瓦格纳那帮“厨子”们脑洞大开,搞起了“监狱半年游,换后半生自由”的招募套餐。
犯人们只要去前线服役六个月,回来就能获得赦免。
后来这生意被国防部正式接手,成了官方认证的“绿色通道”。
一个叫维利·马斯洛夫的研究员,把2019年到2023年的犯罪数据扒拉了一遍,得出的结论很直白:这帮被放出来的狠人,再次犯罪只是时间问题。
废话,你指望一个昨天还在牢里踩缝纫机的人,今天扛着枪在战场上过了半年“刀口舔血”的日子,明天回来就能无缝衔接到社会,捧着保温杯去上班?
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,更没有这么离谱的童话。
他们缺的不是一份工作,是已经被战场逻辑重塑的大脑,和根本没人管的心理创伤。
更绝的是,俄罗斯现在根本没有针对归乡士兵的强制性心理评估。
前脚刚宣判,后脚就能给你部署到前线,这效率高得吓人。
专家们都快愁白了头,这帮人回来,会不会先去找当初把自己送进去的仇家“聊聊人生”?
今年三月,有个受害者基金会实在看不下去了,呼吁别再搞这种“赦免重罪换兵役”的买卖了,可谁听呢?
没人。
目前官方公布的数据是,前线有超过70万大军,已经回家的有13.7万。
这13.7万人,就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第一批石子,已经激起了一圈又一圈血色的涟漪。
有外媒统计过一个大概的数字,说是有将近500人遭到了归乡士兵的暴力伤害,其中三百多人直接丢了命。
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。
一个叫珍妮·马瑟斯的博士说得很明白,归乡士兵和家庭暴力增加之间“存在明确关联”。
俄罗斯社会对男性的期待本来就是“硬汉模式”,有情绪得憋着,不能怂。
现在这帮人在战场上见惯了生死,暴力成了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手段,你让他们回家后突然变得温情脉脉,跟老婆孩子讲道理?
这比让他们开坦克绣花还难。
克里姆林宫当然也知道这事儿有多烫手,据说普京自个儿也把这帮“精英”回家当成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。
所以一边指示媒体淡化处理这些暴力犯罪的报道,假装看不见;一边又给他们戴上“新精英”的高帽,鼓励他们去参选。
你还别说,真有八百多个退伍兵当上了各级官老爷。
这一手操作,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“精神分裂”。
一边是潜在的社会炸药包,一边又是被官方捧上神坛的未来领袖。
这种矛盾感,让整个俄罗斯社会都变得极其拧巴。
它传递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:暴力,似乎不仅没有后果,反而成了一种可以被嘉奖的“功勋”。
钱,是另一个大问题。
在莫斯科,一个新兵第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有520万卢布,换算过来四十多万人民币,这是当地平均年薪的两倍还多。
在战场上挣惯了快钱、大钱,回来后谁还愿意去干那些一个月几万卢布的活儿?
心理落差,加上手里没钱,心里又憋着一股邪火,不出事才怪。
更别提那些在战场上被自己人折磨的经历了。
有士兵爆料,在布良斯克、顿涅茨克这些地方,存在着专门关押不听话士兵的“酷刑坑”。
外面的敌人要打,自己人也得防着,这种高压环境待久了,人的精神不出问题都难。
可即便有康复计划,这帮硬汉们也不愿意去,生怕被贴上“精神病”的标签,回头驾照没了,工作也丢了。
所以你看,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:战场把人变成鬼,回到人间又融不进去,社会用“精英”的头衔把他们架起来,却不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梯子。
当年的阿富汗战争,退伍老兵回来后没工作、没支持,最后不就成了90年代俄罗斯黑帮崛起的“人才储备库”吗?
历史的剧本,有时候真是懒得换演员。
现在,那70万大军还在前线,而已经回家的13.7万人,只是个开始。
当这场战争的硝烟散尽,这些被官方认证的“精英”们,带回俄罗斯的究竟是荣耀,还是一个被暴力重新定义的未来?
这个问题,恐怕没人敢深想。
在线网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